又一起!三名高中生赴西双版纳后失联22天,最后定位缅北!

创建时间:2025-07-26 17:27
浏览量:0

又一起!三名高中生赴西双版纳后失联22天,最后定位缅北!

 

电话打通了一次,他说在车站,很吵,等下到安静的地方再打电话给我。一位失联高中生的父亲陈先生回忆道。

 

那是625日,他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此后,孩子的手机彻底关机,最后的朋友圈定位无情地显示在缅北地区。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2025年暑假正在发生的残酷现实。

 

湖北黄冈三名高中生被网上认识的大哥送犀牛角赚大钱为诱饵骗往云南,随后人间蒸发。截至717日,他们已失联22天。

 

一、青少年成新目标,暑假成骗局高发期

 

716日,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公安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确认网传三名高中生赴西双版纳后失联的信息基本属实。

 

警方初步查明,这三名高中生于625日结伴抵达云南西双版纳,仅仅两天后的627日,就与家人、朋友彻底失去联系,手机发送的位置信息显示在境外。

 

今年暑假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警方通报的近期因暑期打工被骗境外失联的案件就有7起,都是高中生、大学生,失联时间集中在67月暑假前后。

 

由此可见,诈骗团伙已将目标转向未成年人,特别是高中生群体。

 

陕西高考生彭宇轩被云南姑姑帮忙找工作的谎言骗至缅北,至今未归。有知情人透露,彭宇轩的母亲曾数次接到勒索电话,对方索要20万元赎金

 

安徽18岁高中毕业生胡一啸找工作失联,6月初飞抵云南后在景洪失踪。孩子爸爸称胡一啸有网瘾,一般情况下手机都不会离手,现在失联说明孩子已经失去人身自由了。

 

诈骗分子利用青少年涉世未深的特点,精心设计零门槛、高回报的兼职陷阱,以轻轻松松月入过万无需经验,包机票食宿等甜蜜谎言诱骗他们上钩。

 

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通常具有三个特征:

 

利用青少年渴望证明自己的心理,设计看似刺激又有利可图的任务

 

借助旅游胜地的名义麻痹警惕,西双版纳作为旅游天堂的名字,成为罪恶跨境链条的中转站

 

使用加密通信工具隐藏非法交易,增加案件侦破难度

 

诈骗团伙特别会抓住青少年的经济需求。许多孩子零用钱不足,容易受到短期高回报骗局的诱惑。一些案件中,诈骗分子甚至会先让受害者垫付小额资金或提供个人信息,逐步将其引入陷阱。

 

二、失联背后的家庭困境

 

心理专家指出,能够被这些手段诱骗的青少年,通常在心理层面存在一定缺陷,例如缺爱。这些家庭大多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家中长辈大多没读过什么书,平常也缺乏防骗知识普及。

 

陈先生的孩子在失联前就表现出明显异常。老师发现他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趴在课桌上睡觉。虽然医院检查显示身体无碍,但孩子向父亲吐露心声:成绩下滑了,再爬不上去了。老师讲课我也听不进去,不想读书。

 

陈先生家庭条件较差,在家务农供孩子读书。孩子曾提过想在暑假做临时工赚钱补贴家用,这份孝心反而成了诈骗分子利用的弱点。

 

家长和孩子之间心理层面的沟通很少,导致很多时候孩子有什么决定都不会和家长商量。一位长期处理青少年案件的心理专家如是说。

 

三、给家长的暑假安全指南

 

暑假是诈骗分子狩猎黄金期,家长需采取多维度防护措施:

 

1.教育与警惕性培养:

 

教育孩子对轻松赚大钱短期高回报的网络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任何涉及跨境活动的信息,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真实性。

 

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法律后果,让孩子明白参与非法活动的严重性。

 

2.沟通与异常监控:

 

定期了解孩子的网络交友情况,询问是否安装加密通信软件。

 

约定异常情况必报备原则,甚至可以设置家庭暗号。

 

若发现孩子行程异常、频繁向他人转账等情况,立即联系警方。

 

3.经济安全与信息保护:

 

教会孩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在社交平台泄露家庭住址、行程计划等敏感信息。

 

关闭未成年人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定期核查银行账户交易记录。

 

4.心理陪伴与压力疏导:

 

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等问题。

 

陈先生的孩子在失联前表现出的厌学情绪,正是需要家长及时干预的危险信号。

 

四、家长暑假防骗自查清单

 

1.“零门槛、高回报”=陷阱:警惕任何轻松月入过万的兼职信息

 

2.网友邀约=警惕:特别涉及边境地区(尤其云南)的网友见面

 

3.加密软件=危险信号:检查孩子是否安装Telegram等加密通信工具

 

4.异常要钱=立即核实:孩子突然大额借款或频繁转账需高度警觉

 

5.压力倾诉=关键信号:当孩子说不想读书时,可能是被诱骗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