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三名高中生赴西双版纳后失联22天,最后定位缅北!
又一起!三名高中生赴西双版纳后失联22天,最后定位缅北!
“电话打通了一次,他说在车站,很吵,等下到安静的地方再打电话给我。”一位失联高中生的父亲陈先生回忆道。
那是6月25日,他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此后,孩子的手机彻底关机,最后的朋友圈定位无情地显示在缅北地区。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2025年暑假正在发生的残酷现实。
湖北黄冈三名高中生被网上认识的“大哥”以“送犀牛角赚大钱”为诱饵骗往云南,随后人间蒸发。截至7月17日,他们已失联22天。
一、青少年成新目标,暑假成骗局高发期
7月16日,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公安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确认网传“三名高中生赴西双版纳后失联”的信息基本属实。
警方初步查明,这三名高中生于6月25日结伴抵达云南西双版纳,仅仅两天后的6月27日,就与家人、朋友彻底失去联系,手机发送的位置信息显示在境外。
今年暑假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警方通报的近期因暑期打工被骗境外失联的案件就有7起,都是高中生、大学生,失联时间集中在6、7月暑假前后。
由此可见,诈骗团伙已将目标转向未成年人,特别是高中生群体。
陕西高考生彭宇轩被“云南姑姑帮忙找工作”的谎言骗至缅北,至今未归。有知情人透露,彭宇轩的母亲曾数次接到勒索电话,对方索要20万元“赎金”。
安徽18岁高中毕业生胡一啸找工作失联,6月初飞抵云南后在景洪失踪。孩子爸爸称胡一啸有网瘾,一般情况下手机都不会离手,现在失联说明孩子已经失去人身自由了。
诈骗分子利用青少年涉世未深的特点,精心设计“零门槛、高回报”的兼职陷阱,以“轻轻松松月入过万”、“无需经验,包机票食宿”等甜蜜谎言诱骗他们上钩。
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通常具有三个特征:
利用青少年渴望证明自己的心理,设计看似刺激又有利可图的“任务”
借助旅游胜地的名义麻痹警惕,西双版纳作为旅游天堂的名字,成为罪恶跨境链条的中转站
使用加密通信工具隐藏非法交易,增加案件侦破难度
诈骗团伙特别会抓住青少年的经济需求。许多孩子零用钱不足,容易受到“短期高回报”骗局的诱惑。一些案件中,诈骗分子甚至会先让受害者垫付小额资金或提供个人信息,逐步将其引入陷阱。
二、失联背后的家庭困境
心理专家指出,能够被这些手段诱骗的青少年,通常在心理层面存在一定缺陷,例如缺爱。这些家庭大多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家中长辈大多没读过什么书,平常也缺乏防骗知识普及。
陈先生的孩子在失联前就表现出明显异常。老师发现他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趴在课桌上睡觉。虽然医院检查显示身体无碍,但孩子向父亲吐露心声:“成绩下滑了,再爬不上去了。老师讲课我也听不进去,不想读书。”
陈先生家庭条件较差,在家务农供孩子读书。孩子曾提过想在暑假做临时工赚钱补贴家用,这份孝心反而成了诈骗分子利用的弱点。
“家长和孩子之间心理层面的沟通很少,导致很多时候孩子有什么决定都不会和家长商量。”一位长期处理青少年案件的心理专家如是说。
三、给家长的暑假安全指南
暑假是诈骗分子“狩猎黄金期”,家长需采取多维度防护措施:
1.教育与警惕性培养:
教育孩子对“轻松赚大钱”、“短期高回报”的网络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任何涉及跨境活动的信息,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真实性。
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法律后果,让孩子明白参与非法活动的严重性。
2.沟通与异常监控:
定期了解孩子的网络交友情况,询问是否安装加密通信软件。
约定“异常情况必报备”原则,甚至可以设置家庭暗号。
若发现孩子行程异常、频繁向他人转账等情况,立即联系警方。
3.经济安全与信息保护:
教会孩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在社交平台泄露家庭住址、行程计划等敏感信息。
关闭未成年人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定期核查银行账户交易记录。
4.心理陪伴与压力疏导:
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等问题。
陈先生的孩子在失联前表现出的厌学情绪,正是需要家长及时干预的危险信号。
四、家长暑假防骗自查清单
1.“零门槛、高回报”=陷阱:警惕任何“轻松月入过万”的兼职信息
2.网友邀约=警惕:特别涉及边境地区(尤其云南)的网友见面
3.加密软件=危险信号:检查孩子是否安装Telegram等加密通信工具
4.异常要钱=立即核实:孩子突然大额借款或频繁转账需高度警觉
5.压力倾诉=关键信号:当孩子说“不想读书”时,可能是被诱骗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