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警惕!当孩子满口“栓Q”、“鸡你太美”,网络烂梗正悄悄毁掉他们的语言和思维!
家长警惕!当孩子满口“栓Q”、“鸡你太美”,网络烂梗正悄悄毁掉他们的语言和思维!
“妈妈,你个‘老六’,真是‘栓Q’了!”当8岁的儿子在餐桌上突然冒出这句话时,李女士愣住了。她不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孩子从哪里学来的。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高达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到惊人的97.3%。在这个数字时代,孩子们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但网络世界中的“黑话烂梗”正悄然侵蚀着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精神世界。
网络“烂梗”入侵校园,危害超出你的想象
“栓Q”“夺笋啊”“鸡你太美”……这些成年人或许一笑置之的网络用语,却靠着“病毒”般的传播能力“入侵”校园,在孩子们之间口口相传,甚至出现在试卷和作文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梗”,实际上带来多方面危害:
语言能力退化:52.5%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词汇乱用,51.8%的人担心养成不文明语言习惯
审美标准降低:青少年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黑话烂梗”会降低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标准
价值观扭曲:一些带有暴力、极端性质的词汇,会构成不良的价值导向,使辨识能力不足的青少年模糊是非边界
思维浅薄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肤浅、低俗的话语常常阻碍深入思考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还没养成基本的汉语能力和素养时,就接触到网络‘烂梗’,会破坏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
为什么孩子对“烂梗”情有独钟?
孩子沉迷网络流行语,背后有其心理需求:
1.寻求认同感:71.8%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少年触网机会和时间增多,容易被网络热点裹挟
2.彰显个性:55.3%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少年出于好奇心理,玩“烂梗”以彰显个性
3.融入集体:青少年特别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同伴们喜欢的“烂梗”,形成“群体狂欢”
4.释放压力:面对学业压力,网络“烂梗”常常成为孩子们的减压方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指出:“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网络‘烂梗’可以使他们产生猎奇心理;另外,青少年还特别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同伴们喜欢的‘烂梗’。”
家长行动指南:四步守护孩子语言环境
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以下是切实可行的建议:
1. 以身作则,净化家庭语言环境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减少网络用语的使用。
调查显示,68.1%的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56.2%的受访者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少说网络语言。
孩子最初的语言模仿对象就是父母,我们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习惯。
2. 了解沟通,走进孩子的网络世界
主动了解孩子在接触什么网络内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一建议:“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可以和孩子聊聊他喜欢什么游戏,为什么玩游戏。”
当孩子说出“烂梗”时,不要简单粗暴地禁止,而是耐心询问这些词语的含义和来源,引导孩子思考这些表达是否恰当。
3. 制定规则,培养健康上网习惯
与孩子共同制定科学的上网规则: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和内容
协商设立游戏时间限制
讨论哪些游戏可以适当玩,哪些禁止玩
4. 丰富生活,提供高质量替代选择
减少孩子对网络世界的依赖,关键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现实世界的美好体验:
安排户外活动:增加体育锻炼和自然接触
培养阅读习惯:引导孩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语言之美
开展家庭活动:组织亲子游戏、手工制作等互动项目
鼓励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
孙宏艳研究员强调:“老师和家长要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中的困难、压力等,关心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要。同时还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青少年能接触到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共同守护,让孩子重拾语言之美
网络时代,让孩子完全隔绝互联网既不现实也不明智。保护不等于隔绝,而是引导孩子辨别、选择和欣赏。
当我们听到浙江初三女生所写的作文《旧轨还乡》在网上爆火,网友纷纷表示“听哭了”“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时,可见朴实真挚的语言依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能力,正是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培养的。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烂梗”侵蚀,需要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作为家长,我们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网络世界的守门人。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孩子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感受汉语之美,培养优雅得体的表达能力——这将是伴随他们一生的珍贵礼物。